日本高價不動產進入調整期?關鍵趨勢解析
- Minoru Sasaki
- 4月2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在過去的幾年中,日本的高價不動產,尤其是東京市中心的塔樓型豪宅(俗稱「タワマン」),成為許多台灣人眼中的理想投資標的。但進入2025年後,市場似乎開始出現微妙的變化。這波改變會是短暫震盪,還是長期趨勢的轉折點?
透過對近期房市現象的解讀與長期趨勢的對照,我們能更清楚掌握高價不動產背後的變化邏輯,也能更有系統地思考下一步該如何因應。接下來,我們從四個面向出發,整理目前值得留意的趨勢與其背後的脈絡。
結構性問題浮現:人口減少、高齡化及購買力下滑
日本的人口自2010年左右進入人口負成長期,加上高齡化迅速發展,許多家庭失去繼承者,導致空屋大幅增加。即便是在東京都,空屋也呈現上升趨勢。這使得全國房地產的供需關係發生結構性轉變,實質性需求減少,價格支撐力隨之下降。不僅如此,地方城市的地價已經接近「無價」,若再不賣出,將面臨資產變現困難的窘境。

與此同時,東京23區的平均新建大樓售價突破1億日圓,甚至出現2億日圓起跳的物件。然而,對於年收入約560萬日圓的一般東京都居民而言,若沒有雙薪家庭支撐,或是繼承資產等額外資源,要承擔如此金額的房貸幾乎不可能。尤其是升息趨勢開始後,房貸利率上升,償還負擔加劇,導致實際購買力下降。雖然都心五區(千代田区、中央区、港区、新宿区、渋谷区)的熱門地段的價格仍可能維持,但在非熱門區域,價格調整壓力顯著,導致「無力償還」的購屋風險增加。

外資降溫,匯率、利率與租賃制度可能成為轉捩點
除了內需之外,過去支撐高價塔樓公寓的重要力量之一是外資,尤其是中國富裕層。但隨著日銀貨幣政策轉向、日圓升值預期升高,外幣換算的收益減少,投資吸引力下降。當外資撤出,賣壓增強,自然會帶動價格下修。
另一方面,日本住宅租賃市場普遍採用「普通借家契約」,即租金無法自由調漲、房東無法輕易終止契約的制度設計,對投資型物件而言壓縮了租金回報的上限,也使得部分外資開始將資金轉往其他國家。儘管商業用不動產的契約彈性較高,住宅市場的這種制度性限制,仍是外資評估風險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建築成本高漲與銷售停滯
全球能源價格上漲連帶推升建材與人件費,加上日本長期的勞動力短缺問題,新建成本飆升至歷史高點。但價格越高,願意購買的買家越少,市場上出現「有價無市」的現象。建商無法壓低售價,又難以去化庫存,最終可能連帶引發整體建築產業的結構性危機。
未來,建築技術可能轉向3D列印等自動化手段,以降低成本、簡化工法,並因應少子化與高齡化社會所帶來的勞動力斷層。但在技術轉型尚未成熟之前,市場仍可能面臨供給受限與價格僵固的矛盾狀況。
價值觀轉變:年輕世代的「不買房」時代
Z世代與年輕族群對於「購屋」的觀念出現根本轉變。他們更重視「時間效率」與「行動自由」,不再將房產視為人生目標或財富象徵。租屋、中古改裝、甚至極簡移動生活,已成為他們更偏好的選項。
這種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的多樣化,使得新建高價住宅的潛在買家基礎正在縮小,對開發商與整體市場而言,都是不容忽視的長期變數。
進入價格調整期,但不是全面崩盤
日銀自2024年起正式決定邁向升息,外資開始降溫、人口紅利消退、實需縮小——這些因素都指向一個共同趨勢:日本高價不動產市場正進入價格調整期。
以上四大趨勢,並不是說「塔樓型公寓就要崩盤」,而是:區域、產品與買家的本質正在改變中,因此慎選區域與標的,「選對」比「買到」更重要,對於有意在日本投資或購屋的外國人來說,這反而是一個冷靜思考、重新制定策略的好時機。只要記得:具稀缺性與自住需求的物件,仍然具備保值潛力,選擇人口發展有潛力的地點,變得更加重要。但如果是因為媒體炒作或外資炒高的二線物件,就要小心是否進場時機已過。 未來,日本不動產市場將持續受到人口結構、貨幣政策與國際資本流動影響。對於投資者來說,與其追逐市場熱點,不如回歸基本面,以需求為導向,關注真正具有長期價值的區域與標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