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日本事故物件與告知義務,你該注意的那些事

在日本找房時,偶爾會看到某些地點不錯格局優、卻異常便宜的物件,以為可以撿便宜了,仔細看備註欄後才發現,被標註為「告知事項あり(有告知事項)」。這個「告知事項」到底是什麼?代表這間房子曾發生過什麼事嗎?是不是所謂的「事故物件」或「凶宅」?本文將帶你認識「告知事項」與「心理瑕疵物件」的定義與範圍,釐清市場上的混淆觀念,幫助在日找房者避開潛在風險,也有機會發現冷門中的寶藏物件。

ree


有告知事項=事故物件?


並非所有被標註為「有告知事項」的房子都是所謂的「事故物件」。

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的定義,「告知事項」泛指對房產價值或使用產生重大影響的各類「瑕疵資訊」,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四大類:


  • 心理瑕疵:指的是住戶可能會因為心理或精神上的問題而感到困擾的物件。

  • 物理瑕疵:房屋本體出現結構問題、漏水、白蟻、輻射污染、曾遭受火災或淹水損害等。

  • 法律瑕疵:土地或建物用途受到法規限制,導致無法依照一般住宅使用或改建,例如位於都市計畫限制區、保護區等

  • 環境瑕疵:鄰近區域存在墓地、焚化爐、垃圾場等「嫌惡設施」,或鄰居背景特殊(例如暴力團出入、噪音騷擾等)


因此,「有告知事項」並不等同於「凶宅」,也不必然與死亡事件有關。若只看標註就直接排除,可能會錯過條件良好的房源。反之,也不能因為價格便宜就輕忽其潛在風險,應具體確認告知內容,判斷是否在可接受範圍內。



心理瑕疵物件=事故物件?


在大眾印象中,提到心理瑕疵物件就會直接聯想到「事故物件」,即屋內曾有人死亡的房子。但其實,兩者並不完全劃上等號。

所謂心理瑕疵物件,指的是那些可能讓人感到心理上不安或排斥的房子,例如以下四大情況:


  • 屋內曾發生自殺、他殺、孤獨死,所謂的「凶宅」

  • 曾是暴力團、邪教等反社會勢力的活動據點

  • 鄰人行為異常,嚴重影響居住安全感

  • 房屋過去曾被作為不當用途使用(如非法拍攝場所、毒品交易地點等)


其中若與死亡事件直接相關,才會被歸為事故物件。



到底什麼情況下有告知義務?什麼情況不用告知?


過去,日本對於事故物件的資訊揭露並無明確法律規定,是否告知、告知到什麼程度,全憑房東或仲介自行判斷,導致糾紛層出不窮。


為改善資訊透明度,日本國土交通省於2021年制定了「宅地建物取引業者による人の死の告知に関するガイドライン(宅地建物取引業者對於死亡事件告知的指導方針)」,成為不動產業界判斷「告知義務」的重要依據。


▍什麼情況下有告知義務?


原則上,以下情況發生於物件內時,需向租客或買家事前說明:


  1. 自殺、他殺、事故死(如火災)等「非自然死亡」

  2. 因長時間無人發現導致遺體腐敗、需進行特殊清掃或大規模修繕

  3. 曾造成社會廣泛關注的死亡事件(如媒體大幅報導、居民皆知)

  4. 承租人或買家主動詢問相關資訊時


在這些情況下,業者若未履行告知義務,恐面臨契約解除或損害賠償責任。


▍哪些情況可不告知?


以下則原則上不構成告知義務:


  1. 老人自然死亡或病死,屬生命自然過程

  2. 日常生活中的突發事故(如跌倒、誤食窒息等)等「突發但非暴力性質」的意外

  3. 死亡發生在樓梯間、走廊等「共用空間」

  4. 已距離事件發生「超過三年」(限租賃物件)


但即使超過三年,若事件社會影響重大、鄰近住戶仍印象深刻,或買方可能據此改變決策的情形,仍可能需說明。


🔍 買賣物件無明文告知義務期間限制,因此永遠有告知義務。

🔍 共用空間是否需告知,仍需依實際使用情況判斷

若事件發生於鄰接住戶(如隔壁間或隔壁棟)或極少使用的共用區域(如非常階梯),通常不屬於告知義務範圍,但在意的人仍建議自行調查周邊過去是否發生事故。相反地,住戶日常必經的共用空間(如通往玄關的走廊、電梯、交誼廳等)若發生事故,即使人流較少或使用率不高,仍可能構成心理瑕疵,需告知。



實用判斷技巧:如何辨別事故物件?


在日本,即使物件圖面上沒有明確標註「有告知事項」,也不代表這間房子從未出過事,因此若想避開事故物件,了解幾個實用的判斷技巧會非常重要:


  1. 價格異常便宜需提高警覺

    事故物件因市場接受度低,租金或售價往往會比同區域、同規格的其他房源低10%至50%。建議可透過 SUUMO、at home 等平台查詢周邊類似物件做比較,但也需留意,價格低並非一定是事故物件,有可能是屋主急售、物件條件較差等其他原因。

  2. 室內是否有不自然的裝修痕跡或異味

    若某一區塊(如浴室、地板、天花板)經過局部重新裝潢,且與整體風格不符,可能是為了掩蓋過去的痕跡。例如孤獨死後若未及時發現,遺體的氣味與體液可能滲入建材,需進行特殊清掃甚至局部重建。內見時若聞到如腐敗、生垃圾等異味,也需提高警覺並向仲介查詢。

  3. 查閱事故物件公開網站

    目前日本較知名的事故物件資訊網站有:

    1. 大島てる:民間投稿制,資訊較即時但也可能有誤。若查到該地址有紀錄,建議再向仲介或鄰里確認。

    2. UR都市機構「特別募集住宅」

    3. JKK東京「特定物件募集」

  4. 建物名稱變更也可能是線索

    若物件在未更換屋主的情況下改了名稱,可能是為了淡化事故印象。不過,有時也可能是單純換了管理公司或重新裝修後更名,因此不宜單憑此就斷定為事故物件,可利用 Google 搜尋舊地址或舊名稱交叉查證。

  5. 特別注意「定期借家契約」

    若物件採用「更新不可的短期定期借家契約」,有可能是房東以較低租金短期出租,待契約期滿後,再以正常租金重新招租。這類安排雖不代表一定是事故物件,但有時可能是藉此淡化曾發生過特殊事件的印象,重新包裝物件。

  6. 嘗試向鄰近居民打聽

    在內見時若覺得物件氛圍怪異或仲介答覆不明,也可試著與鄰近住戶閒聊,例如詢問這一帶的治安、是否發生過意外事件等,有時能獲得更真實的資訊。



從特殊清掃到藝術活化:事故物件的一條龍再生服務


隨著市場對事故物件的關注增加,日本出現了許多專門針對這類物件提供處理與再生的公司。

這些公司提供的「一條龍」服務,從事故現場清理、宗教儀式、房屋整修,到再販售,旨在讓事故物件「重獲新生」,重新回到市場。


這些服務項目包括:

  • 特殊清掃:徹底清除異味、污漬,並處理遺物。

  • 宗教儀式:邀請和尚或神職人員進行供養(超度)及淨宅儀式。

  • 心理安撫措施:提供「成佛證明書」或「幽靈調查證明書」,證明該屋已完成必要處理,增加租客入住的意願與信心。

  • 藝術活化:透過牆面彩繪或空間翻新等方式,賦予房屋全新面貌,降低心理負擔。


這些專業服務不僅有助於房東恢復房屋的市場價值,也為預算有限但對事故物件不介意的租客,提供了更多選擇。


ree


總結來說,雖然「告知事項」並不等於「事故物件」,但作為房東或賣家,誠實告知所有相關資訊,對雙方都能建立更信任的交易關係,減少未來可能的糾紛。作為買家或租客,理解這些告知義務與市場常見情況,能幫助更明智地做出選擇。


儘管市場上的誤解和混淆仍然普遍。未來,隨著消費者對房屋資訊透明度要求的提升,房地產市場的規範或許會逐漸更為嚴謹。而作為專業的房仲,我們不僅提供客戶正確的法律信息,也會根據每個案件的具體情況,提供實質性的建議與風險評估,幫助客戶在日本的房市中做出更有信心的選擇。

 
 

加入我們的精靈宇宙

訂閱精靈不動產電子報,掌握最實用的購屋租房知識。

謝謝你加入精靈宇宙,從不動產知識到社會觀察分析,一起發現更多可能!

CONTACT US

聯絡我們

如有任何疑問,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!

bottom of page